讲解员赵丹:新表达激活老记忆 雁翎队破圈白洋淀
发稿时间:2025-08-03 12:06:00 编辑:宋静 来源: 中国青年报
抗日战争中,为了保家卫国,华北平原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,其中,“小兵张嘎”这一鲜活的少年形象,很多人印象深刻。
“小兵张嘎是作者徐光耀根据所有雁翎队队员的故事塑造出来的,代表着白洋淀人骨子里的‘嘎劲’——像他那样,在绝境里也要把危机变转机。”80年后,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讲解员赵丹站在这片孕育了英雄的土地上,深情讲述着那段难忘的往事。
蒲扇摇落的“星火”:雁翎队的精神传承
赵丹的童年就“浸”在雁翎队的故事里。“小时候摇蒲扇的长辈总念叨雁翎队——他们驾小船钻芦苇荡,用打野鸭的‘大抬杆’打鬼子。”
长辈口中的“大抬杆”,是这支队伍最鲜明的印记。白洋淀自古淀泊相连、苇壕纵横,世代居住的渔民靠水吃水,用自制火药枪猎取水禽时,点火处插根雁翎防潮。
1939年,侵华日军的铁蹄碾碎了白洋淀的宁静,渔民们扛起土枪,自发组成游击队,雁翎队借着水网密布的地形与敌人周旋,70 余次交锋里,击毙、俘获了日伪军近千人,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。
多年后,赵丹站在玻璃展柜前,看着那锈迹斑斑的“大抬杆”,童年记忆突然有了“重量”。她说,长辈摇扇讲述的不仅是故事,更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生存智慧。
话筒下的破壁实验:打破与游客间的“墙”
初执话筒时的赵丹也曾困于“照本宣科”讲解的窠臼。“我刚开始当讲解员的时候发现,馆内经常是我讲我的,别人玩手机、聊天,甚至打起了哈欠。”为了打破与游客间的“无形墙”,赵丹开始埋头钻研展品背后的历史和人物故事,她上网搜集资料,查阅相关书籍,与专家、亲历老者学习交流……如今,她既能讲述英雄事迹,也展现其“接地气”的一面。
赵丹的讲述里,雁翎队队长、张嘎原型之一的赵波,打起仗来狠得像狼,却总惦记着给村里的孩子带糖;“女侦察兵”田小花,白天假装卖芦苇,晚上把日军布防画成“渔网图”传给队员……
展柜里一封没寄出去的家书让赵丹印象深刻:“俺在淀上挺好的,等把鬼子打跑了,就回家给你修船。”每次讲到这里,赵丹都会放慢语速,甚至会特意停顿几秒。
在赵丹看来,自己不仅是在讲述历史,更是在“搭建”一座桥,让更多人能顺着那些鲜活的细节,走到英雄们的身边,触摸他们最坚韧的一面,也感受他们最可爱的一面。
历史与当下“对话”:雁翎队队员成了Z世代的“云队友”
近年来,当展厅涌入越来越多的年轻脸庞,赵丹觉得,与父辈们相比,年轻一代更加渴望在参观过程中能够与历史“对话”。比如:孩子们会踮脚打量生锈的“大抬杆”土枪,中学生会围着地图追问地形细节,大学生则对“雁翎队如何用渔网伪装水草”的战术设计啧啧称奇。
赵丹还尝试给讲解词换“新配方”。当站在土枪旁讲解时,她会向游客发问:“如果给你3发子弹、一片被砍光的芦苇荡,还有24小时巡逻的日军汽艇,你会怎么在绝境中突围?”展厅中,大家陷入沉思。有人打开电子地图标注地形,有人调取历史资料库比对数据,锈迹斑斑的文物突然成了连接两代人的“精神桥梁”。
深度沟通之后,赵丹从离馆游客的后续行动中看到更深层的联结:有人在视频平台3D动画复原“大抬杆”机械原理,有人用AI修复技术让泛黄的老照片重现笑容……现在,越来越多年轻游客步出雁翎队纪念馆后,并未止步于展柜前的匆匆一瞥。他们主动通过各种方式翻阅尘封的史料,搜寻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影像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赵丹的目光投向展厅深处:“希望通过我的讲解,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雁翎队的故事,感受到他们的精神,把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中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都能找到方向、勇敢前行。”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牟昊琨 姜文山 实习生 杭羽萱 洪舒云